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热烈祝贺材料学子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11-25 浏览次数:

热烈祝贺材料学子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

——H2动力—新型储氢系统开发应用领跑者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曾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藉以描述氢动力团队是再合适不过。五千多个日日夜夜,上万次反复试验,他们始终秉承“腰间带得纯钢斧,要斫蟾宫第一枝”的匠心,担负保卫国家能源安全的时代使命,永葆争做杰出能源人的科研初心,马不停蹄地向氢能源行业的更高峰攀登。登山不以艰难而止,则必臻乎峻岭,回首往昔,过往的风景值得被铭记。

川蜀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地灵人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然而几十年来,对于这类战略性资源的开发模式却始终停留在产业链底端——挖掘、粗加工、售卖,附加价值极低。本世纪初,针对这一现象,陈云贵和吴朝玲的导师,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向时任四川省副省长建议,综合利用四川省优势资源钒、钛和稀土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以带动经济发展。这一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于2004年获批立项,在获得攀枝花市政府的专项资助后,陈云贵和吴朝玲老师带领20余名博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一段长达16年的接续式研发,一段星辰大海的征程就此启航。

2006年,团队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之一“长循环寿命的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成功申请专利,2007年项目结题,但故事才刚刚开始。在当时,世界各地的能源研究所都预见到了氢能源未来的广阔天地,储氢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引发了高度关注。欧美国家和日本已率先研发了V-Ti-Cr三元储氢合金,性能虽好,但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合金的大规模生产,同时也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合金转化成器件之路像是套上了颈环,遏制了氢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之后的十余年,在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和攀枝花市的持续资助下,团队一直深耕低压固态储氢方式的研究,致力于在保证储氢合金高性能的同时降低其成本。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确定合金成分,看似简洁的V-Ti-Cr-Fe四元合金配比实际上是从近十种原材料中持续不断地优选配比炼制,对数千种配比样品进行性能测试,在经过上万次实验后最终确定了方案。合金成分确定后,制作工艺成了下一头拦路虎,温度、时间、压力组合而成的工艺之花绽放在十余种制作方案、上百次实验的枝头,探出了西方国家储氢技术封锁的围城。

2020-11-23 21:40:33.436000

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进行研发活动

关键技术转化的新征程就此拉开序幕,储氢载体的产业化需要以合金的规模制备和成熟的器件化工艺为基础,其中合金的规模制备成了困扰团队最大的难题。多年来,团队不断探索不同的生产方法并持续加以改进,最终攻克下了这一难关。2015年,随着团队专利“一种V-Ti-Cr-Fe贮氢合金的制备方法”获得授权,储氢合金的造价与日本V-Ti-Cr三元储氢合金相比下降了90%,低压固态储氢核心技术攻坚的军旗才缓缓降下。

2020-11-23 21:41:54.486000

团队成员韩耀彬、孔汉阳赴代工厂家厚普公司进行考察交流

2020-11-23 21:58:15.893000

氢动力团队赴厚普清洁能源进行实地考察

此后几年间,四元储氢合金走出实验室,走进行业龙头的测试场地和生产车间,被制

成适用于广泛应用场景的储氢罐,千万级别的采购意向书证明技术价值;走上川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舞台,包装成完整的商业策划书,互联网+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和挑战杯省级金奖彰显项目活力。近年来,学生团队深入四川各加氢站、氢能源企业等储氢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调研,阅读大量行研报告、持续跟踪了解行业动态以培养优秀创业者的基本素质,同时一遍遍地进行科学严谨的市场容量测算,不断探讨、修改项目商业模式,数不清的团队会议、无数个从黑夜到黎明的通宵达旦都是项目航行至下一个灯塔的船票。

2020-11-23 21:44:10.538000

“挑战杯”省赛金奖授予现场

2020-11-23 21:46:46.990000

氢动力团队代表川大向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傅振邦做项目汇报

 

氢动力团队的坚守、传承、创新、发展之路从漫漫黑夜延展到了璀璨星河:2018年,最初的博士生严义刚以特聘研究员的身份从国外回归团队,十年前的初心不改;2019年,研究生韩耀彬、孔汉阳接过师兄师姐手中的接力棒,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十六年,从无到有,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到国赛备赛的会议室,氢动力团队换了一批又一批人,他们中有人坚守研究一线、有人传承科研精神、有人创新项目形式。不同的色彩交织,拨开来却是同一种颜色——助力氢能构筑国家能源安全的钢铁长城。

2020-11-23 21:49:17.610000

团队合影

此时,氢能源行业变革的大幕才徐徐拉开:氢动力始终以解决储氢问题为导向,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更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以小体积储氢,撬动氢能行业的大变革。乘安全氢风,踏自主之路,革能源结构,强民族科技——未来,氢动力将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光。

 

公告栏 2019年四川大学“中国核动力”奖学金拟推荐名单[详细]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28-85416050 传真:86-28-85416050
邮编:610064 地址:四川大学第一理科楼附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