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网】传承科学家精神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赋能新时代材料类优秀人才培养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2-12-19 浏览次数:

编者按:长期以来,我院始终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育人工作的首位,特别注重传承科学家精神。12月19日,中国网以《传承科学家精神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赋能新时代材料类优秀人才培养》为题,对我院开展的系列工作的思路、举措和成效作了报道。全文如下:


中国网12月19日讯(王李科)12月19日,记者从四川大学了解到,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裴子凡牵头、赵德威教授指导的“半透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项目,斩获产业赛道金奖。针对钙钛矿光伏电池中空穴传输层分子性能不佳等问题,该项目团队从构建全新分子、规划高效路线和探索最优工艺,研发了征光LAN系列分子,由此打造长寿命、低成本、高效率的钙钛矿电池,成功解决宁德时代研发瓶颈,有效助力钙钛矿电池产业化落地。


引导学子践行“四个服务”——学子在各大赛事以青春之姿铸华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践行“四个服务”,大力推动交叉学科学生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对重点项目进行培育和孵化,引导学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探索出了“集中资源、拓宽平台、注重选育、解决问题”的科创育人模式。

在今年4月举办的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上,该学院2019级本科生潘帅成参与的团队取得特等奖。潘帅成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在四川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竞赛承办工作总结会上发言时深情回忆:怀揣着打造“国产特斯拉”的梦想,他将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确定为高考时的第一志愿。在“新生研讨课”上他被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深深吸引,便鼓起勇气敲开了刘颖老师的门,并向老师汇报了自己调研收集到的3D打印用球形钛粉的制备方法,得到了老师的鼓励和认可。此后,他查阅国内外3D打印用球形金属粉末的文献,结合粉末冶金、固态相变等专业课程,通过大创项目锻炼自己的科研动手能力。

当了解到攀钢集团研究院“3D 打印钛合金原料”的企业命题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很相近时,潘帅成便开始了“揭榜挂帅”的挑战之路。团队正是在反复调研和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激光-同轴送粉制备钛合金粉末的球化制粉新方法,制备出兼具球形度高、氧增量低、空心粉少、细粉收得率高等特性的高品质球形钛粉,解决了企业的“卡脖子”问题,产品将广泛应用于工业机械、航空航天领域。

坚持“应用为本”,解决产业发展、生产装备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是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贯的科研育人宗旨。以中国工程院涂铭旌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老科学家,一直认为:材料学的科研成果应该对国家进步、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新时期的工程科学研究中,研究要面向实际应用,努力将研究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最终取得经济效益。

传承科学家精神、不断砥砺奋进,在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阵地战中,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子不断吹响青春冲锋的号角。2022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获特等奖1项,并获“擂主”团队;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夺得国家级金奖1项、国际赛道国家级银奖1项;2020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国家级铜奖1项。近6年,该学院本科生获各类国家、省部级相关奖励308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14篇。


初心不改,薪火不息——一批优秀学生已成长为国家“四青”人才

“2004年涂铭旌院士开设《材料创造发明》讲座,为我院本科生开拓视野;《材料创造发明学》教材,于2007年正式出版;2009年开设《创造发明学导论》成为全校本科生文化素质公选课,薪火相传,至今选课学生超1500人,以此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19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者、该学院2006级本科生王杰向记者回忆道:“正是由于涂铭旌先生讲座的创新启智,坚定了我攀登科研高峰的决心。”

2021年12月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全院近400名本硕博新生赠送《材料人生——涂铭旌传》一书,并特邀涂铭旌院士的秘书李军研究员出席赠书仪式、追忆先生生平,希望所有学子能够以涂铭旌院士为榜样,为祖国的材料事业奋斗终生。学子们纷纷表示,将扎实学好材料专业基础知识,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现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该学院长期以来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才培养出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其中,2006级晁栋梁获《麻省理工技术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奖”;2006级周喻在Science发表论文;2015级郭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王跃、周喻、江一杭、王杰、夏娟等一批优秀学生已成长为国家“四青”人才和企业中坚力量。


扎实做好科技志愿服务——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贡献智慧和力量

正因该学院将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培育融入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之中,将人格养成、精神塑造贯穿于培养、就业全过程,引导学子们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在2014中国材料大会学生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该学院组建了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志愿服务团队。该团队以本、硕、博多层次优秀团学干部青年为主体、结合“挑战杯”特等奖团队成员为一体,依托材料学科优势、平台优势、志愿服务经验,致力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全民科学素质提高。据悉,该团队于2022年11月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示范团队。

不仅如此,8年来,该团队组织开展科技普及、帮扶特殊群体、关爱青少年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次,先后承担了四川省材料设计大赛、四川省金相大赛、武侯区善工家园助残服务等一系列科技志愿服务活动。在四川大学校团委、该学院党委的双重指导下,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扎实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四川省科技馆联合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围绕科技知识普及行动,通过组建师生宣讲团队、搭建校内外科普平台、开展科普活动等措施,努力让更多的青年学生了解科普知识,进一步培养青年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据了解,该团队将以入选示范团队为契机,结合实际需要,创新科技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利用校内实验平台、校外实践基地以及众多优秀师生资源,吸纳更多的川大青年加入科技志愿服务行列,扎实做好科技志愿服务项目,用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志愿服务导航指向,矢志不渝、笃行不怠,让青春在科技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我学院始终坚守为党为国培养优秀人才的宗旨与目标,结合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点、一级学科全国重点学科的基础与优势,围绕‘四个面向’国家发展战略,持续开展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探索和改革,继续推动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学院将切实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以实际行动推动各项工作措施落地落实,助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原文链接:http://t.m.china.com.cn/convert/c_R0ptD8Rp.html

 

公告栏 2019年四川大学“中国核动力”奖学金拟推荐名单[详细]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28-85416050 传真:86-28-85416050
邮编:610064 地址:四川大学第一理科楼附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