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论坛大会隆重召开
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正式成立
2025年7月18日至20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化工出版社等联合主办的“第四届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论坛暨专业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全国60所高校的院长、学科负责人、一线教师和和部分企业代表120多人,聚焦学科发展、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材建设、AI赋能、产教融合等议题开展了深度探讨,正式成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颖院长代表学校致辞,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耿林在线讲话。本次大会由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负责人张云教授担任主席、王泽高副院长主持大会开幕式。
王泽高副院长主持本次大会开幕式
开幕式上,刘颖院长对出席论坛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对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四川大学材料学科发展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的正式成立致以诚挚的祝贺!他向与会专家汇报了四川大学的发展历程、四川大学材料学科的发展情况,介绍了四川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学与学科发展简况,认为在教育强国建设事业中深化教育改革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核心动力,充分认识到教育改革对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刘颖院长致辞
教育部材料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耿林在讲话中指出,新能源技术作为21世纪的关键战略性技术,正在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他表示:"本次会议的召开恰逢其时,既是对新能源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实践,必将对我国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次大会主席四川大学张云教授结合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历史回顾了专业发展的历程。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国家高瞻远瞩,为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于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该专业从首批15所高校发展到现在已经有192所高校获得办学资格,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还在不断增加。展望未来,无论是新能源产业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才刚刚起步,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成为助力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
西南石油大学周莹副校长在《行业高校新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石油行业高校在新能源类专业建设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经验,介绍了西南石油大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校定位和深入推进 “一体两翼”、“双能”驱动发展战略,优势学科带动新兴学科的建设思路,通过与通威集团的“邻里式”产教融合成功案例分析,展现了行业特色高校在专业定位上的特色化发展思路。
周莹副校长作《行业高校新能源类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
四川大学张云教授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重构方案,为专业改革提供了实践范本,体现了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系统思维。
张云教授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主题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学院高攀副院长代表李美成院长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及交叉学科探索》报告中介绍了思政引领、通专交融、研教结合和创新赋能的新型培养机制,他特别强调,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是培养复合型新能源人才的关键路径。
高攀副院长代表李美成院长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及交叉学科探索》主题报告
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在《中南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概况》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南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工程学科建设经验。中南大学面向新能源、新能源材料及新能源汽车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打造了多个特色学科方向和科学研究平台,培养出众多人才,形成了锂电行业“中南品牌”,并孵化了一大批新能源企业。
赖延清教授作《中南大学新能源与储能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概况》主题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孙科副院长代表牛晓滨院长作《“碳”索能源学科新篇章,构筑成电育人新高地》的报告,介绍了电子科技大学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电子信息+”特色材料、化学、能源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为电子信息类高校的新能源学科建设提供了创新范式。
孙科副院长代表牛晓滨院长作《“碳”索能源学科新篇章,构筑成电育人新高地》主题报告
北京工业大学李洪义院长阐述了“数智化绿色化协同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构建“数字孪生+绿色实践”的新型教学体系,设立阶梯式“智能+课程”体系,为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可操作性方案。
李洪义院长作《数智化与绿色化协同培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主题报告
武汉理工大学质量评估处处长赵春霞教授通过阐释OBE理念、分享自己多年来将专业认证与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为深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一流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认证和教学质量提供了实施路径。
赵春霞处长作《OBE理念牵引,深化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一流专业内涵建设》主题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吴川教授以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吴锋院士的先进事迹为例,分享《课程思政引领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实践》,将价值塑造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强调要将常规的学科教育转变成更加广博的“人才强国战略”教育。
化学工业出版社陶艳玲主任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教材建设历程与规划》报告中系统梳理了专业教材建设历程,展望了教材建设的未来规划,介绍了“十四五”战略性新兴领域教材建设成果,并对数字化教材发展提出了前瞻性思考。
四川大学吴朝玲教授从“重创新、强素养、宽视界”教育理念出发,分享了本专业氢能方向从零到N的本硕博贯通氢能课程群建设经验和丰硕的课程、教材建设成果,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管理模式、项目选题、团队搭建等方案,介绍了创新思想进中小学校园的科学普及等社会服务工作,为氢能领域人才培养分享了经验。
长安大学倪磊教授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长大路径》报告中系统介绍了该校"四位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
北京世纪超星的葛尧以及深圳市科晶智达的夏利总经理从AI辅助专业平台建设探索、智能化教学平台开发、实践教学创新等维度,探讨了AI技术赋能高校专业建设的具体路径与实践经验。
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讨。
与会专家就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举行圆桌会议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由电子科技大学牛晓滨院长主持,陶艳玲主任宣读了联盟章程并发出理事单位倡议。该联盟旨在促进专业建设经验交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并服务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建设从“各自为战”迈向“协同创新”的新阶段,为构建开放、共享的教育生态提供了重要平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随着更多高校和企业的加入,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必将形成更加紧密的协作网络,共同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