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川大材料学子新加坡行记:探秘AI时代的材料创新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12日-18日,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2名本科生跨越山海,赴新加坡开展为期七天的“材料科学与人工智能实践项目”。在狮城,他们聆听大师智慧、触摸前沿科技、对话产业脉搏,亲历了一场贯通学术与产业的创新之旅。

 

一、南洋理工大学:大师课堂里的未来启示

     “李光耀先生学华文时,总爱问‘为什么这个字长这样?’”新加坡总理华文导师蔡志礼博士的分享引人入胜。在南洋理工大学报告厅,这位语言教育大家以轻松趣事切入,畅谈人工智能如何重塑未来:“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帮我们跳过重复劳动,专注真正的创造。”

穿过绿荫掩映的校园,同学们走进材料学院实验室。“原来晶体结构是这样测出来的!” 余同学盯着X射线衍射仪惊叹。在NTU材料学院测试中心,同学们在实验室老师的讲解与引导下,观察了微观世界的原子排列奥秘。

 

       下午在南洋理工大学的又一场分享,陈晓东教授的分享则让学子们心跳加速。“南洋理工欢迎全球优秀学子,”他从自己课题组要求展开,“我们更看重跨学科思维——比如会用AI工具解决材料问题的同学。”同学们积极提问,陈晓东教授一一回应,无一不呼应着他对智能材料人才的期待。

 

二、AJJ Medtech:医疗材料的生命温度

       步入AJJ Medtech的展示厅,血糖仪与医疗器件在灯光下泛着冷光,背后的故事却充满温度。“在新加坡,每款医用材料上市前需经历5年临床追踪,”企业代表指着墙上的全球销售网络图解释,“从实验室到患者体内,是责任传递的万里长征。”

     “原来材料销售要懂医学、法律甚至文化差异,”龚同学在交流环节提问,“比如马来西亚国家患者的需求?”企业经理赞许点头:“这正也是材料工程师的必修课——让科技适配人性。”展厅一角,智能脊柱矫形器正根据患者数据自动调整曲度,科技与人文在此交融。

 

三、3M公司:藏在日常里的材料魔法

     “大家猜猜这把剪刀用了多少种材料?”在3M亚太研发中心,工程师举起日常用品引发热议。从防滑胶条到无痕墙纸,展厅里随处可见“小物件大科技”。“我们每年更新3000款产品,”技术总监揭秘,“就像这卷胶带——为粘牢船体钢板而生,也能贴好孩子的卡通贴纸。”

       同学们轮流体验光敏材料变色实验,卞同学拿着闪光灯对事例图像拍照直呼神奇:“以前觉得高分子化学抽象,现在发现它就在厨房洗碗刷和指示牌里!”企业走廊的照片墙记录着创新历程——从墙纸防水材料到救援防护服,印证着那句“科技改善生活”。

四、樟宜水厂:一滴水的科技长征

     “新加坡每滴水都必须珍惜。”樟宜新生水厂的解说员开启净水之旅。同学们隔着玻璃幕墙,看废水经过砂滤池、反渗透膜车间,最终化作清流。“这些膜运用八年至今仍有很强的活性,”工程师指着特别研发的过滤装置,“它每天为数万人拦下污染。”

 

     “污水净化竟要经过12道工序!”杨同学在控制室感慨。屏幕上实时跳动着水质数据——科技与自然在此达成循环。

归途:带着种子回家

   返程航班上,同学们翻看写满的笔记:

“蔡老师的话点醒了我——与其怕AI抢饭碗,不如让它当助手。”

3M工程师说‘没有小材料,只有小想法’,我想这就是创新真谛。”

“陈晓东老师的招生标准,让我看清努力方向。”

 

      四川大学特聘研究员陈君泽作为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总结此行:“我们埋下了三颗种子:国际视野的种子、交叉创新的种子、产学联动的种子。它们将在川大校园继续生长。”

 

公告栏 关于2024年新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的通知[详细]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86-28-85416050 传真:86-28-85416050
邮编:610064 地址:四川大学第一理科楼附三楼